序号 | 项目名称 | 级别 | 项目简介 |
1 | 奉化布龙 | 国家级 | 奉化布龙俗称滚龙灯、盘龙灯。源于南宋,由敬神、请神、娱神,逐步演变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奉化布龙群众基础深厚,流传广泛,历史上曾有村村舞龙、乡乡赛龙的盛况。1996年,奉化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布龙艺术)之乡,是全国有影响力的代表性龙舞之一。 |
2 | 宁波走书 | 国家级 | 宁波走书原名莲花文书,又名犁铧文书。诞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据艺人所传,该艺术形式最早从上虞流入,雏形是佃工在农作时你唱我和式的自娱自乐,之后博采众长、渐渐发展,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宁波走书已遍及 奉化、鄞州、江东诸县、区,影响东涉舟山,南至台州。表演形式由坐唱发展到走唱;从单档发展到双档乃至男女双档。 |
3 | 布袋和尚传说 | 国家级 | 布袋和尚传说源自唐末五代著名僧人契此,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生长于奉化长汀村,出家圆寂于奉化岳林寺,当过奉化裘村岳林庄庄主,曾在雪窦寺讲经弘法,肉身葬于奉化市区封山之腹。一生故事众多,主要有身世来历、童年趣事、出家圆寂、解危济困、惩恶扬善、僧俗和谐等六个方面组成。 |
4 | 红帮裁缝技艺 | 国家级 | 红帮裁缝技艺是立足宁波本帮裁缝技艺传统,又吸收西方立体裁剪技术,从而实现“中西合璧”、“中体西用”创造性转化的制衣工艺。发祥于奉化江两岸,又拓展到国内外30余个城市。探索出以“四个功”、“九个势”和“十六字诀”为核心的工艺思想,尤其形成了“目测心算、特形矫正、翻新补洞”等绝技,并建构起适合本土的成熟理论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定制。创造了中国服装史上的第一家西服店、第一套中山装、第一件西服、第一所西服学校等,奠定了奉化红帮裁缝技艺在中国服装产业中的历史地位。 |
5 | 奉化吹打 | 省级 | 奉化吹打主要服务于庙会节日、喜庆婚嫁、丧葬祭祀等民俗礼仪活动。根据民间艺人的口碑材料及明代文人余怀的《板桥杂记》、张岱的《陶庵梦忆》等著作所载,奉化吹打在明代中叶已很盛行。 |
6 | 唱新闻 | 省级 | 唱新闻是浙东地区流行的一个地方曲种,尤以奉化、北仑、镇海、鄞州、象山一带最为普遍。 奉化唱新闻的历史比较悠久,从诗人陆游的“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来看,这一说唱艺术最迟也应推至南宋。 |
7 | 奉化婚礼 | 省级 | 奉化婚礼是指奉化广大民众在传统社会里相沿成习的一系列传统婚礼仪轨和民俗事项。奉化婚礼从关注生育、祈求和睦着手,历经说媒、相亲、过书、择日、迎娶、拜堂、喜宴、洞房、回门、探女等众多程序。整个过程衔接严密,礼仪周到、场面隆重、气氛热烈,被奉化民众认为是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
8 | 棠岙纸制作技艺 | 省级 | 据清嘉靖《奉化县图志·土产》以及《棠溪江氏宗谱》记载,棠岙纸制作源于明正德九年,主要分布在萧王庙街道棠岙村,以及周边村落。 棠岙纸制作主要原料是以嫩苦竹为主,主要是经过砍料、泼料、腌料、洗料、煮料、捣料、抄纸、晒纸等 72道工序精制而成。90年代以后,和天一阁合作以来,经过上百次的试验,最终试验成功古籍修复专业纸,为国内大量的古籍修复工作提供保障。 |
9 | 奉化农民画 | 宁波级 | 奉化农民画属于现代中国民间绘画的一种形式。据考,明清时期民间丹青画已在奉化广为流传,如民间艺人将丹青画装饰在衣橱、木床、箱柜以及房屋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为宣传、展示村史、村貌,在制作壁画、墙头画、忆苦思甜画、村乡远景规划图时,又沿承、发展了这一画种。 |
10 | 奉化水蜜桃栽培技艺 | 宁波级 | 据《奉化市志》(中华书局1994年版)记载,1883年,溪口镇三十六湾园艺匠张银崇把当时称为果中极品的上海龙华水蜜桃桃种引入家乡试种,后又与万竹灵隐寺的一位僧人合作,在该寺东面的一座小山丘培育出奉化玉露水蜜桃。此后,他将培植技艺无偿传授给溪口一带乡民,继而又扩展到萧王庙、江口、南渡、长汀、长岭、西圃、傅夹岙、白杜、袁岙等地。至20世纪30年代,水蜜桃广布奉化大地,涌现了“兆丰园”、“茂昌园”、“世惠园”、“董丰园”、“百果园”、“金钗园”等一批著名桃园。 |
11 | 溪口千层饼 制作技艺 | 宁波级 | 千层饼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多年历史,由王毛龙、王化龙兄弟俩创始。千层饼外形四方,内含27层,层次分明,金黄透绿,酥足味醇,松脆爽口,咸甜适中,风味独特,食之齿颊生香,屡食不厌,是奉化溪口的一大特色糕点。民国期间,由于蒋介石先生的缘故,千层饼曾有过 “天下第一饼”美誉。 |
12 | 萧王庙庙会 | 宁波级 | 萧王庙庙会是为纪念北宋勤政为民的县令萧世显而形成的一种民间习俗,每年自正月十三至十八,历时六天六夜。 萧王庙原名灵应庙,南宋淳佑十一年(1252),宋理宗赐萧世显为灵应侯,故名。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元顺帝下旨追封萧世显为绥宁王,拨款增建庙宇,并赐金字匾一块,命名为萧王庙。 |
13 | 根雕 | 宁波级 | 奉化根雕艺术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我市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奉化根雕崇尚古朴典雅,造型奇崛遒劲,题材选取上追求和谐、向善,故多数作品反映佛、道两教,如:《千佛阁》意寓奉邑大地人心向善,故而群佛相聚,充分反映了老百姓礼佛敬神的古朴心态;《活佛现身》反映了老百姓向往惩恶扬善、天下太平的生存环境;《聚八仙》则体现了老百姓祈求神灵相助、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这些作品寓意深远、积极向上,多用于室内供奉,以便时时祭祀。 |
14 | 内家拳 | 宁波级 | 四明松溪派内家拳是武术历史上颇具影响的主要流派,与“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术同属内家拳范畴。它的发展深受老子、庄子学说的影响,结合阴阳学说和楚越文化,将武术之技击与人的修身、养性融为一体,为中华武术精髓之一。 |
15 | 奉化芋艿头栽培技艺 | 宁波级 | 奉化是全国芋艿头主产区之一。据《奉化县志》记载,奉化芋艿在宋代已有种植,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南宋监察御史,太学博士,奉化三石人陈著曾作《收芋偶成》一诗,内有“数窠岷紫破穷搜,珍重留为老齿馐。粒饭如拳饶地力,糁羹得手擅风流。”之语,这里所说的岷紫即芋艿。 |
16 | 米豆腐 制作技艺 | 宁波级 | 米豆腐制作在莼湖一带由来已久,至少在晚清期间就在莼湖一带盛行。 莼湖依山面海、良田肥沃、物产丰富。在漫长的生命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这种饮食文化有别于内陆地区,它讲究山珍、海味、田产融为一起,而米豆腐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
17 | 削竹脑 生产技艺 | 宁波级 | 削竹脑是培育毛竹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山区人民的一项劳动技能,属于生产商贸习俗。 石门多竹,且高大挺拔,山民为防止毛竹受台风侵袭或大雪倾压,每年都要爬上竹子,砍去竹脑。具体做法是爬上竹子,砍去竹脑,然后巧妙地利用毛竹的弹性,从一株跳到另一株,反复循环,连续在高空中作业。因动作利落,转移快速,让人感觉人在竹海的上空游走、飞跃,故有“竹海飞人”之名。 |
18 | 五针松盆景造型技艺 | 宁波级 | 花木嫁接造型技艺自清朝末年就在三十六湾一带盛行,而五针松盆景嫁接造型技艺起于1920年,由傅福如从上海黄园引进三个五针松接穗,用马尾松作砧木嫁接,其中成功一株,为全国首例。此后,陆续引进罗汉松、黑松、大坂松、金钱松等多个品种。造型有直于式、斜干式、曲千式、临水式、悬崖式、枯干式、连根式、附石式等。 |
19 | 牛肉干面制作技艺 | 宁波级 | 奉化牛肉干面已有100多年历史,是奉化一道独特的传统门面小吃,以牛肉、牛杂(牛肚、牛筋、牛舌头、牛百叶等)和粉丝为主料,配以青菜或年糕片,加上特制高汤烹饪而成,取材天然,土色土香,味道鲜美,深受大众欢迎。至今,奉化牛肉干面不仅在宁波境内闻名,甚至于省内外也负有盛名,成了奉化小吃中的一张金色名片。 |
20 | 松岙景佑庙庙会 | 宁波级 | 景佑庙庙会为纪念闽人祖琙而设,每年自正月十三至十八,历时六天六夜,由松岙界下16堡民众轮流举办。其时乡民云集、跪拜起伏、小吃琳琅、好戏连台,为奉化历史上“三个半庙会”之首。相传,闽人祖琙在松岙做了很多好事实事,后无疾而终,寿100岁。乡民感其恩德而建庙祭祀,从中体现了老百姓知恩必报的朴素心理。 |
21 | 浆板酿制技艺 改名为白药(酒曲)制作技艺 | 奉化级 宁波级 | 奉化人食用糯米浆板由来已久,其酿制原理来自杜康酿酒(皆用辣蓼白药发酵),经制曲、泡米、蒸饭、拌药、装罐、坐窠、发酵、出窠,直至酒酿浸出而成。糯米浆板香甜微酗,入口即化,与糯米汤果搭配烧制最为可口。尤其是清明浆板,具有美容养颜、理气和胃、通经活血、丰胸催乳等功效,是奉化民间久盛不衰的独特药膳。 白药又称“酒曲”,主要是用于酿酒的药引。它是用当地的一种名为“辣蓼”的草晒干磨成粉后,与早稻米粉、水按一定比例搅拌均匀,搓捏成同等大小的圆球或方块,放在稻草床上盖好稻草进行发酵。以长出来的白菌丝长短来恒量、判别发酵是否良好,再进行降温,静等菌丝回缩后晾晒即完成制作,最后密封保存待用。手工制作的白药不仅保留了甜味,还有醇厚的香味,因此酿造的酒香味突出,回味悠长。 |
22 | 古砖瓦烧制技艺 | 宁波级 | 奉化境内有许多的古窑址,甚至是古窑群,最早可追溯到五代时期,出土的古物有陶器、瓷器、古砖等,可见奉化的古砖瓦烧制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坞庙后周的土窑保存较好,目前生产的古砖瓦多达十余种,如金砖、栋瓦、滴水瓦、盖瓦等。产品除用于溪口蒋氏故居、溪口雪窦寺、宁波书城天一阁及周边寺庙景区、海天佛国普陀山等处作修复外,还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 |
23 | 风筝 | 宁波级 | 风筝,俗称“鹞”。当地自古就有“二月放鹞子”的习俗, 奉化传统的“鹞”以竹木为骨架,制成各种形状,然后用纸裱糊,后又不断探索求新,采用塑料、尼龙等面料,使之可放可收,更加坚固耐玩。外形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有孔雀、大雁、喜鹊、仙鹤、蜈蚣、鲶鱼、风凰、飞虎、金鱼、蝙蝠、长龙等各种动物类形状和传说中的各色人物,如嫦娥、哪吒、哼哈二将等。 |
24 |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 宁波级 |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中国传统印染技艺之一,源于秦汉,盛于唐宋,是通过刻版镂空的方式制作型版,以植物蓝草制作的蓝靛为原料,用黄豆粉、石灰混合成的染浆,滤浆漏印的灰染,待布匹浸染晾干后,去掉"灰药"的部分是白色花纹,形成白地蓝花,蓝地白花的蓝印花布。奉化的蓝印花布通过田野调查了解到,莼湖,溪口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都有蓝染印花技术传承,《奉化县志》中也有种植马蓝靛蓝植物染料的记载。 |
25 | 老宁波苔菜饼制作技艺 | 宁波级 | 苔菜饼在当地历史悠久,可谓是宁波人的老味道。以白砂糖、油、面粉为主要材料,经过微发酵,配上白芝麻和象山港的苔菜粉,再经烤箱烤制而成,制饼的手上功夫全凭经验,拿捏准确,配比合理,用传统技艺决定着饼的口感和质量。奉化的苔菜饼口感香、酥、甜,承载着不少老宁波人儿时的记忆,也深受江浙沪地区的欢迎,并销往新加波、港澳台等地区和国家。 |
26 | 奉化羊尾笋腌制技艺 | 奉化级 | 羊尾笋,根部扁平、头部蓬松,因其形似羊尾而得名。正宗传统羊尾笋选用刚竹(又称龙须竹)加工,笋条肥壮,肉膛丰满,清白黄亮,鲜嫩爽口。白切、烧肉、煮汤皆能入菜,其中“豆板笋干汤”、“白切笋干丝”等菜还具有防暑、开胃、除痧的保健功能,是有口皆碑的山珍佳肴。 |
27 | 稻草玩具 | 奉化级 | 稻草玩具源于南宋,明清至民国期间是稻草玩具制作的鼎盛期。秋收后,乡间老农皆以稻草编扎玩具,品种也逐渐增多,编扎的动物有龙、狗、羊、牛、马、猪、鸡、鸭、鹅、猴等,手巧的还会扎制戏曲人物。其时,无扎制稻草玩具能力的农户,还会用粮食调换稻草玩具,以供自家孩子玩乐。 |
28 | 打镴技艺 | 奉化级 | 打镴业主要为民众生活服务,如制作法器、嫁妆等。 奉化从宋代起就有了打镴这一门手工技艺,至明清后,工艺水平达到顶峰。清末民初,宁波籍“镴匠”以其精湛的技艺走红大江南北,其中尤以奉化“镴匠”为最。奉化“镴匠”所制镴器设计新颖,构思精巧,式样美观、结实耐用,达到了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
29 | 曰岭夫人传说 | 奉化级 | 曰岭夫人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源于锦屏街道和萧王庙街道交界处的一尊望夫石。 |
30 | 梅妻鹤子传说 | 奉化级 | 梅妻鹤子的典故出自林逋之身。林逋,北宋诗人,书画家,字君复,谥号“和靖先生”,大里黄贤人(今浙江奉化裘村黄贤)。小时,林逋在黄贤村成长,曾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抛珠退县官”、“巧对喻贪官”、“出谋护寡妇”等,深得百姓喜爱。其诗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受到历代文人所推崇。 |
31 | 康王与村姑的传说 | 奉化级 | 村姑与康王的传说在裘村一带广为流传,说的是康王赵构在金兵追杀下一路南逃,后渡象山港北上至奉化翔鹤潭上岸。逃到甲岙时又遇追兵。危急之中,村姑毅然将其罩于箩下,骗过金兵。后赵构在临安登基,派钦差携凤冠霞披、半副鸾驾来访,但村姑已不知去向。该故事反映了奉化女子临危不惧以及不慕荣华富贵的良好品质。 |
32 | 火球舞 | 奉化级 | 旧时,奉化农村每年在禾稻扬花时节都要行稻花会,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行会队伍中有舞火球表演。据当地民间艺人说,火球舞表演源于清末,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行会等民俗活动因“破迷信、树新风”而取缔,舞火球等民间舞蹈表演也随之停息。至今,火球舞作为一种健身活动,又受到了各界人士欢迎。 |
33 | 木鱼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木鱼是由佛教活动中转引过来的一种击打乐器,在我国民间音乐界广为流传。木鱼分二种,一种为长形,雕刻成鱼形或龙头鱼身形,另一种为圆形,形似一边塌陷的馒头,分头、肚、尾三部分。每种木鱼雕工精细、神形兼备,在工艺美术界占有一席之地。木鱼雕刻起于晋代,而奉化的木鱼雕刻可追溯到五代吴越国时期。 |
34 | 古箫(尺八箫)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古箫(尺八箫)自唐代出现,相传吕才善制此器,陈旸所编的《乐书》也有相关记载。制作过程中,从竹子的存放和选材,再到内膛的磨制、吹口的修磨、指孔的开挖,每一步都浸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和魅力。 |
35 | 内糕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内糕由粳、糯米按比例混合后磨粉,加糖水,修粉(搓揉),过筛,造形后蒸制而成,双层、方形,香甜软糯,老少皆宜,在奉化由来已久。旧时,每逢年节,多数人家都要蒸制内糕做谢年时的祭品,也用于待客。如今,内糕已成为日常食品,其形状和颜色也有了进一步创新。 |
36 | 长面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长面,长约180公分,暗喻长命百岁,软硬适中,容易消化,是奉化民间一种独特面食,在生日宴席上必不可少,显示了民间祈求长寿健康的美好心愿。长面以精白面粉为主料、适量掺合植物油、食盐,经和面、闷缸、搓粗条、搓细条、盘缸、闷箱、上架、拉长、分面、晒面、收面等十七道手工而成,跟机制面有本质上的区别。 |
37 | 桃胶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奉化是著名的水蜜桃之乡,桃胶作为桃树的产物之一,夏季采收,用刀切割树皮,待树脂溢出后收集。水浸,洗去杂质,晒干。历来被奉化当地居民所食用。在由清代著名医家张璐所著的《本经逢原》中 记载:"桃树上胶,最通津液,能治血淋,石淋。痘疮黑陷,必胜膏用之。"所以,桃胶通过熬煮后,不仅是一款美食,更是一味良药。 |
38 | 灰汁团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灰汁团是一种用新早米制成的我们这里早起存在的一种点心,因其掺和着稻草灰的汁水作发酵物,故而得名。在夏天食用伴有薄荷、柠檬其味更加独特。旧时一般由家庭主妇制作,用来招待客人、上门做手艺师傅或送往田间地头给劳作的家人当点心。其味清爽可口,制作方法在整个奉化地区比较普及,现在是奉化当地一道特色名点。 |
39 | 木莲冻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木莲冻是奉化这一带的消暑良品,又叫做白凉粉。采用木莲子、凝固粉、纯净水,经过清洗、浸泡、揉搓、过滤、静置等多道工序。在奉化的大街小巷里,在香樟树下的阴凉里,都会有它的身影。它可以解渴和降火,冰镇后口感更佳,是奉化历来食用的夏季消暑饮品。 |
40 | 油赞子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油赞子,是奉化的传统美食,属纯手工制作传统休闲食品,它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尤其是海苔条咸味油赞子,更具宁波一绝,所用海苔条粉是由中国最大原生态海苔基地——浙江宁波奉化莼湖海苔基地所提供的纯天然原生态冬海苔条粉为原料,且色香味俱佳。 |
41 | 翻簧竹雕 | 奉化级 | 民国年间,奉化翻簧竹雕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合称“浙江三雕”。它是用大毛竹劈去第一层的青皮和第二层的竹簧,利用最里层的竹白,经过叠压造型、雕刻、油漆等加工而成的工艺品。主要品种有屏风、提篮、考生篮、棋盘、茶盒和各种果盒。作品纯真洁净,色泽嫩黄,如同象牙。竹器上的雕刻既有国画传统的白描,也有古朴苍劲的金石风味。 |
42 | 串客(滩簧) | 奉化级 | 串客是宁波滩簧乃至甬剧的前身,发源于奉化白杜、西坞、南渡、方桥以及与上述地区相邻的鄞南部分地区。初始流行于奉化、鄞县一带,以后逐渐扩大至镇海、慈溪和舟山渔区乡镇。 |
43 | 陶器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奉化制陶源远流长。据考古资料记载,早在5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奉化的先民就开始制作、使用陶器。如白杜古墓群及茗山后古墓群中都发掘了大批古陶器。由此推算,奉化陶器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制作并使用。 |
44 | 草编工艺 | 奉化级 | 江口一带历来就有种植席草、编织草席与草帽等生活用品的传统。相传该技艺起始于唐代,至宋朝已广为流传。光绪《奉化县志》称当地“百姓取席草以为席,产多而利普”,并记载江口集市“多草席、蒲鞋、草帽”等草制品。 |
45 | 朱金漆木雕 | 奉化级 | 朱金漆木雕,又名“金漆木雕”,是中国的传统工艺。构图特点主要吸取中国民间绘画和文人山水花鸟的优点,并刻有诗句,题款和印章。造型古典、生动,刀法浑厚,金彩相间、绚烂富丽,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格。主要技艺是在木雕上贴金漆朱,它以浙江省宁波市区为中心,延及慈溪、余姚、奉化、象山、宁海、镇海、鄞州等地,距今大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46 | 捏花草 | 奉化级 | 捏花草,又名“米塑”。大约起源于明朝中叶,清末至民国时最盛,主要流传于奉化西部大堰、溪口等山区一带,用于“生头舅”探望新嫁姐妹的礼物,即又称“望告娘僮” 。它以大米为主料,作品以富含吉祥寓意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为主,尤其是万年青和母鸡孵小鸡两样内容必不可少,寓意着新夫妻今后感情长青、白头偕老,早得贵子、子孙满堂等,其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
47 | 骨木镶嵌 | 奉化级 | 骨木镶嵌是采用象牙、黄杨木、红木、花梨木、牛骨、螺钿、铜片、腊石等为原料,在木坯上起槽后嵌花纹,再经打磨雕刻,髹漆而成。该工艺多见于家具、屏风、文具和生活日常器物的用品之上,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隋唐时,骨木镶嵌在宁波开始盛行,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 |
48 | 木雕彩绘 | 奉化级 | 木雕彩绘是集木雕和彩绘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木雕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工艺品,奉化的木雕工艺据当地的民间艺人说,已有百余年历史。彩绘,在中国自古有之,被称为丹青。将木雕与彩绘相结合是一种新的尝试,提升了木雕作品的观赏价值并延长了收藏寿命,也提高了经济效益。作品形象逼真、色泽鲜艳、独具一格,远销东南亚及欧洲国家。 |
49 | 桃核雕刻 | 奉化级 | 桃核雕刻是一种中国传统特色雕刻艺术,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宋代中期就有文字记载,在明代达到巅峰,它巧妙的利用桃核上天然纹理,经过揣形摹象刻制出生动有趣客观物象。桃核雕刻属于微雕,在方寸之间呈现其大千世界,作品适合佩戴把玩、欣赏收藏。 |
50 | 瓦缸艺术 | 奉化级 | 奉化陶器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多为缸、瓶、甏、甑、罐等酒坊、酱园的生产容器及民间日用器具,利用这些废弃的陶器来创造新的艺术,赋予缸瓦以再生。 作品《圆满福瓜》、《鹿鹤同春》、《耕读传家》、《多谷金龙》、《下沙映月》等相继问世,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新标志。 |
51 | 糖画 | 奉化级 | 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造型了。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 |
52 | 剪纸 | 奉化级 |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奉化民间由来已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反映了人们吉祥、如意、安康、幸福的审美追求和美好的祝愿,其形式有花样、窗花、礼花和祭祀花等。 |
53 | 泥塑 | 奉化级 | 奉化泥塑源远流长,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源于泥土、兴于宗教,历经千年传承,其文化精髓已渗透民间,作品遍及大江南北。取材便捷,细工慢活,作品又瓷实丰润,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其出神入化、寓意深刻,对惩恶扬善、净化心灵、增长智慧、健全人格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深受大众喜爱。 |
54 | 佛像雕刻技艺 | 奉化级 | 三国时期,佛教在宁波兴起,佛像雕刻应运而生,唐朝时期大为盛行。奉化岳林寺始建于梁朝大同二年(五三六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随着岳林寺的兴建,奉化的佛像雕刻也开始出现。一般通过造型设计、选材、锯板、木材镶拼、雕刻、木胎补槽孔、糊夏布、刷灰、喷漆、贴金等10多道工序才可完成。如今,奉化的佛雕作品多次出现在各大寺庙,如供奉于九华山的8米高四面千手观音等,并在各类工艺美术精品展中屡屡获奖,可见技艺之精湛。 |
55 | 古法酿酒技艺 (桃花酒) | 奉化级 | 据史料记载,奉化栽桃的历史悠久,已有2000多年。早在清光绪年间,奉化民间就有许多酒坊,也曾尝试酿造过桃花酒,坊间也一直流传着关于桃花酒的传说故事。以酒曲(辣蓼白药)、水蜜桃、桃花、白酒为原料,桃花酒清香纯正、醇甜柔和、余味净爽,在宁波酒业中具有相当知名度和美誉度。 |
56 | 古法豆腐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奉化的豆腐为卤水豆腐,口感细腻、嫩滑,味道鲜美。民间豆腐制作者以辛勤的劳动、独特的技艺、优异的品质,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关键取决于它选取原料的特殊和工艺的特殊等两大特殊性。一是精选色泽光亮、颗粒饱满的黄豆,使得豆味香浓,出浆率高;二是使用新鲜的盐卤为打浆剂,使奉化豆腐更具特殊的风味。 |
57 | 宁波汤圆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汤圆是当地的一种特色小吃,是春节,元宵节节日食俗。历史悠久,据考证起源于宋朝。采用定制水磨糯米粉与农家自种芝麻配合猪板油手工剁馅,整个制作过程纯手工完成。做出的汤圆色白发光,糯而不粘,皮滑馅润,滋味香甜,清爽细腻而深受顾客青睐,产品除销售至全国各地外,已走俏到香港、英国等地区和国家。 |
58 | 奉化曲毫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早在一千多年前奉化溪口雪窦山一带已产曲毫茶,因其品质独特、芳香持久,深受僧人喜爱。此后,因多种原因而失传。1996年,著名茶叶专家方乾勇,在经过多次试验之后,终于让失传的曲毫茶重新问世,并引经据典将其取名为“奉化曲毫”。 |
59 | 油焖笋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奉化多竹山,种植雷笋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晚清时期,由于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笋农们都是把鲜笋进行晒干和重盐烤煮处理,因油焖笋风味独特,为人们所喜爱,该技艺也在民间流传,每当产笋旺季,家家户户烤制油焖笋。如今,奉化油焖笋具有一定知名度,曾在第二届中国(上海)竹产业博览会上获“金奖”。 |
60 | 生煎包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生煎包是奉化当地特色传统小吃,皮嫩底脆的它是许多市民早餐的不二选择。它是以猪肉、面粉、油等为主料,采用老面发酵制成面皮,包上馅心再进行煎制,撒上葱花即可出锅。奉化的生煎包因其金黄酥脆,油水汪汪,香而不腻受到奉化乃至宁波地区的消费者青睐。 |
61 | 龙王走亲 | 奉化级 | 龙王走亲是由《石井龙王与方门货郎》的传说故事衍生的民俗。该传说产生于唐朝初期,至宋代开始流传,经元、明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的发展丰富后,成为宁波地区乃至浙江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传说,距今已有1400余年。每到六月十八日,方门人都会派代表到石井镇亭潭祭拜龙王。石井村民每隔三年在正月初二回访方门村,并待上三天完成龙王走亲仪式,这不仅表现了村与村之间和睦友爱的关系,而且也传达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美好的情感。 |
62 | 单氏针灸毛刺疗法 | 奉化级 | “单氏毛刺疗法”是一种针刺治疗方法,来源于祖传绝技,有数千年中医药经外奇穴的根源,结合单氏数代人的临床经验积累,形成毛刺特色技艺,具有中医药针灸传承价值;临床中,运用简、验、便,快速反应有效,镇痛止痛到位,有适用普遍推广的价值。 |
63 | 汪氏中医正骨疗法 | 奉化级 | 汪氏中医正骨疗法,起始于民国年代,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是一个科学、特别、自洽的医学项目,以人体骨骼为主导,通过独特的“脉口”检查诊断,完整准确的掌握人体健康与病患状况;通过独有的“通关”调理治疗,实现人体“骨筋正,脉血通”。 |
64 | 渔家乐腰鼓 | 奉化级 | 奉化的腰鼓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莼湖被誉为是“腰鼓之乡”,栖凤则可谓“腰鼓之村”,因其临海的地理特性,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渔船出海,腰鼓相送,寓意一帆风顺、满载而归,即又可称为“丰收之鼓”。抗美援朝期间,腰鼓欢送军属,又成了军民欢庆丰收、庆祝胜利的一种象征。栖凤腰鼓的动作来自于渔村生活和劳动之中,如“织网”、“单灯花”、“双绞丝”、“前仰后跳”等20多种花样。它的表演不受场地、人员和地点的制约。 |
65 | 周氏中医眼科 | 奉化级 | 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已有近150年的历史,历经六代传承、发展,在中医眼科传统的“五轮学说”基础上,从整体出发,“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在实践中总结了套行之有效的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和临床治疗手段,在眼底病及各类眼科疑难病症上颇有经验。 在传统中医技术如:“白内障针拨术”、“祛胬术”和“割倒毛”等的基础上,拓展雾化熏蒸、穴位注射、中药穴位贴敷、耳穴磁珠贴、电子艾灸、中药离子导入等多种治疗手段,创新磁珠耳穴贴治疗青少年近视、中药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中药联合白内障、青光眼手术治疗等治疗模式。 |
66 | 洞坑骨伤疗法 | 奉化级 | 起源于清朝末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盛传到第六代。其祖传洞坑骨伤科的草药秘方一直沿用至今,在保守治疗的骨伤、关节、韧带等疾病治疗中,具有特效、奇效。该疗法是通过推、拉、捏、手法正骨、针刺疗法、经筋功法,中草药运用等治疗骨伤疾病。 |
67 | 传统插花 | 奉化级 | 中国的传统插花技艺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3千多年历史。以群体传承的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早已成为民众寄情花木、以花传情、借花明志、装点生活的重要载体 。是一门综合美学艺术,以当季时令花材为主要材料,选择适宜的器皿,经过专业的技巧、独特的审美,最终成为一件花艺艺术品。 |
68 | 玻璃画 | 奉化级 | 玻璃画是在玻璃上用油彩、水粉、国画颜料等绘制的图画,利用玻璃的透明性在着彩的另一面观赏。用镜框镶嵌,装饰趣味浓郁。主要用于室内装饰。题材多取自风景、花鸟和吉祥如意图案等,也有描绘人物的,色彩鲜明强烈。 |
69 | 竹臂搁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臂搁又称搁臂、腕枕,是文人写字作画垫在臂下的一种文化用品,被古人称为文房第五宝。出现于唐代,盛行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选竹、脱脂、去皮、干磨、湿磨、美化、打磨抛光等工序制作而成。选材精良,不蛀不腐,温润如玉,除了运用竹刻技法,还创新进行国画、烙画等方式来呈现。 |
70 | 汪良存筋络贴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筋络贴制作技艺是一种筋络外用敷贴的传统膏药贴制作技术。汪良存根据祖上秘传骨伤草药配方结合多年临床试验研发的一种精选用新鲜高山草药,经研磨、秘制而成的筋络膏药贴,并创造了一套通过拍打、捏、揉等的使用方法,起到消炎消肿、活血止痛、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硬块消散、续筋等功效。 |
71 | 绳编技艺 | 奉化级 | 中国绳结艺术历史悠久,它 起源于先民“结绳记事”,现在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典型符号。绳结大致分为基本结变化结及组合结三大类,基本技法乃是以单线条、双线条或多线条来编结,运用线头并行或线头分离的变化,做出多彩多姿的结或结组;而组合技法是利用线头延展、耳翼延展及耳翼勾连的方法,灵活的将各种结组合起来,完成一组组变化万千的精巧雅致的艺术品。 |
72 | 银器锻造技艺 | 奉化级 | 银器自古便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历代均以“煮水以银壶为贵,泡茶以银壶为尊”。它不仅可以制作成生活用品,还可以用来装饰器物或者服饰用品。以银壶为例,纯洁的白银需经熔银、取片、起形、锻身、锻嘴、整形、打光、推光等数十工序,涉数百工具,历数万次精敲细击,由工匠心、手、力通融合一,千锤百炼,精雕细琢而成。 |
73 | 酱烤猪头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相传,“酱烤猪头”是源自明朝戚继光到奉化抗倭的传说故事。它是用猪头肉和咸光饼加冰糖做成的一种拔丝食品。又香又脆又甜,味道鲜美,既可下酒,又可当点心,是奉化当地酒筵上的一道名点,也是一道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地方特色传统小吃。 |
74 | 小黄糕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小黄糕是选择优质糯米、早米,经浸泡、磨粉、醒粉、搓粉、筛粉、成型、蒸熟、烘烤等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色泽微黄,状似金条,香甜松脆,酥而不碎, 芬芳钻鼻,老少皆宜,是一种独具宁波风味的美食小吃。 |
75 | 鞋底饼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鞋底饼,因其形状如小孩子穿的鞋底而得名,由面粉、葱、猪油,通过和面、包馅、烘烤等制作而成。讲究配料精确、和面用劲、包馅居中、擀饼均匀、火候掌控,才能做出口感香酥、脆而不粘的鞋底饼。是宁波地区的老底子传统美食,蕴藏着老一辈宁波人满满的回忆。 |
76 | 豆酥糖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豆酥糖是浙江宁式传统小吃,茶食。创始于清代,特点是香、甜、松,进口酥而易化,具有浓郁的黄豆香味,酥松,易溶化,无糖渣,不粘牙,有黄豆香味。以黄豆、面粉、白糖、饴糖等为原料,经炒、磨、拌、擀、拉、切等工序精制而成。 |
77 | 钟表修复技艺 | 奉化级 | 钟表修复技艺是明末以来“西学东渐”下的产物,从故宫延续传承下来。一根头发的直径约80微米,而制表精度要达到7微米,那么修表也要同样精细。修表技艺很有技术含量,一块表100多个零件1000多道工序,要学这门技术,必须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用匠人精神打磨,才能成就手中这永恒的时间。 |
78 | 黄金茶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黄金茶形似凤尾,叶色纯黄,冲泡后呈半透明状,香气平缓,回味悠长,无论是色、香、味、型都可称为茶中精品。主要由采摘、摊青、杀青、还软、炒形、再还软、初烘、揉捻、烘干九道工序制作而成,其中摊青、杀青尤为重要。 |
79 | 大堰烤鸭制作技艺 | 奉化级 | 大堰烤鸭源自温州烤鸭,并结合当地居民饮食习惯,形成大堰烤鸭的独特风味。配方独特,选用茴香、生姜、桂皮、香叶、孜然、丁香、小茴香、陈皮、花椒等20多种中草药及调味料。制作出来的烤鸭有嚼劲,酱色油亮,肉质纹理清晰,吃到嘴里,肉香浓郁,却没有鸭腥味,受到四乡八邻的称赞。 [65] |